文脈工程精品賞析·系列之十二——楊季《西安鼓樂》
《西安鼓樂》楊季
西安鼓樂,也稱長安古樂、西安古樂、西安樂古。是千百年來流傳在西安(古長安)及周邊地區的漢族民間大型鼓樂,起源于隋唐,歷經宋、元、明、清,至今仍然保持著相當完整的曲目、譜式、結構、樂器及演奏形式,是迄今為止在中國境內發現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間樂種之一,是中國古代漢族音樂的重要遺存,被國際音樂界和史學界譽為"中國古代音樂活化石"。2011年 1月1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創作感想
西安鼓樂創作記
創作真正的含義,就是要通過畫面的筆墨跡象以見性、以見心,并借以表達心中那獨特審美取向、精神內涵。 它一定不應是生活體驗簡單的重疊復合,他一定是對生命閱歷的深度揭示、一定是對生活體驗的 真誠言說。
之所以選擇《西安鼓樂》,雖說是一次繪畫創作題材的選擇,但更重要的是來自一次不一樣的生活經歷。這樣的體驗,重疊了我對遠古文明的呼喚,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感應。當這樣的心靈交融被激變演化成了對《西安鼓樂》的創作沖動時,于是,如何表現就是我要面對的主要問題。
草圖1
草圖2
草圖3
當然我也深深的意識到,這是個復雜的問題:體驗方式是一回事,落實到如何表現又是一回事。這里面蘊含著心跡、意境、感受,表現。既有“物我兩忘”的思考,又有“物我交融”的解讀。
草圖4
草圖5
首先,《西安鼓樂》是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這一代人對傳統文化的繼承。那么,傳承人、傳承形式是這個畫面中無法回避的,也就是說要通過畫面言說“真實”、要完成入木三分地“塑造”。
所以,當一旦拿起畫筆,除了對技術層面的考慮,更多的是表現角度“精準”的選擇,是竭盡全力“表現”的解讀。
有了這樣的思考:《西安鼓樂》的畫面構思被定格在了真實表演的場景上;這里既有熱烈激昂的鼓手奮臂擊鼓,也有靈動深情的琴手款款操琴、既有蕩氣回腸的銅鑼金鏧、更有沖天長鳴的笙簫悠揚、既有木魚沉穩綿長,又有秦梆聲聲鏗鏘。
至于人物形象,我想到既要有對傳承人的具體刻畫,也要有對生活形象的言說選擇;既要有“真實”的精準表現,也要有“若即若離”的藝術處理,而在畫面中只有這個時代才具有的折疊椅、麥克風、舞臺聚光燈的匠心安排,巧妙的完成了對這個時代的必要敘說。
一件經典作品的產生,一定是揭示了生活中不能遺忘、甚至是不能替代的記憶。我要做的是將這些記憶、經歷、激動、悲傷加以凝固,加以揭示,讓人們在我的作品引導下去品讀、去感悟、感受啟迪。
我認真的試圖用這樣的理念完成著《西安鼓樂》的創作,言說著《西安鼓樂》傳承歷史。歷時三個多月,作品終于完成了。當我站在畫面前,我不禁遺憾地告訴自己:再給我一個月,我一定會做得更好!
但我在心里記錄下了這樣的數據:
三十多個不同的形象,
三個多月的日日夜夜,
三米八的凈高、兩米五橫寬的畫幅,
三易草圖、四次反復重畫,
2016年12月終于完成創作。
楊季于西安美院畫室
作者簡介
楊季
楊季,祖籍山東,陜西三原人。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教授、中國國家畫院陜西中國畫創作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碩士研究生導師。國家級精品課主講。西安中國畫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陜西省國畫院畫家,陜西省美術家協會人物畫藝委會委員,德國杜塞爾多夫城市畫家,西京學院客座教授。西安培華學院客座教授。作品《榜樣》獲全國第十二屆美展金獎提名及銅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