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漫天堂下载/色色视频网/七次郎在线成人精品/澳门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丹青漢墓 ——以“絲路文脈”背景下的新出土四壁車馬出行圖研究為例

2018-12-20 10:48:26 djx526 469

丹青漢墓

——路文脈背景下的新出土四壁車馬出行圖研究為例

高海平

內容提要:本文主要從路文脈背景,以近年北定灘漢墓、靖邊楊橋漢墓、老漢墓西旬邑百子村掘的車馬出行圖為例與相關研究文獻展開比較討論試圖通過比較美學、圖像學、考古學等學科行研究。

鍵詞絲路文脈;車馬出行圖

一. 引言

    時2017年10月9日 ,國家藝術基金2017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絲路文明美術創作人才培養”在西安中國畫院舉行開班儀式。絲路文明美術創作人才培養項目由西安中國畫院組織實施,旨在挖掘絲綢之路沿線文化內涵,繁榮國家重大題材美術創作,推介一批有思想、有溫度的優秀作品。通過絲路沿線寫生考察、專家主題講座、藝術創作輔導等形式,出人才,出精品。項目聘請了國內知名的畫家、學者組成專家團隊,王西京、陳承齊、郭北平、王有政、張琨、王、屈健、徐衛民、張小琴、楊季等將為學員授課。此次優中選優的30位學員來自北京、遼寧、新疆、甘肅、四川、青海、陜西、山西等地,培訓項目涵蓋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水彩、綜合設計材料等多個藝術門類。陜西省美協主席王西京認為,“絲路文明”作為重大題材的美術創作工程,受到國家藝術基金的資助和西安市委宣傳部、市文廣新局的高度重視,時間緊、任務重,不僅要使畫家們創作出一批藝術精品留存于世,更要鍛煉一支過硬的美術創作隊伍。創作者們一定要拿出認真、嚴肅的態度,以十年磨一劍的精神,站在歷史的角度,負責任地去完成這項任務。(原題為《國家藝術基金資助30位畫家》,見西安晚》2017年10月10日)

“絲路文脈”是一個龐大的文化命題,里面也有可以商榷的,與歷史遺產對話,與身邊的歷史遺跡探究,是一件深刻的學術探討。

畫是視覺藝術,與文學相比較而言,畫又是歷史真實、直觀的記錄。墓室壁畫則是歷史的鏡子。通過鏡子可折射出歷史另外未知的一面,也可映襯出最為直觀且真實的一面。而車馬出行圖是記錄漢代社會的“百科全書”的一部分,具有極其豐富的文化藝術信息。據目前出土發掘的車馬出行圖大多呈現“戰爭”、“狩獵”、“出行”等題材。有的車馬過橋有“升天”等文化寓意。總之,研究車馬出行圖具有重要的意義是揭開漢代社會神秘的審美面紗,為當下藝術、考古等相關學科提供研究憑證。

陜西是華夏文化的發祥地,是文化文物大省,十四朝帝王在陜建都,給這塊土地上遺留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近年西部大開發戰略得到了良好的實施,國家能源化工基地在陜得到發展,有力地推動了陜西經濟的發展。尤其是陜北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進而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

 

二. 東漢壁畫車馬出行圖概述

東漢社會政治、經濟、軍事、農業、文化藝術等領域高度發達,涉及大范圍廣,影響了一個朝代的進步和發展。車馬出行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興盛和發展起來的。車馬出行圖是東漢社會典型的代表,在各個不同的環境之中都有其表現。按分區分類來研究,其分布范圍東起海賓,西到甘肅、四川一線,北自陜北、北京、山東,南自浙江的海寧、云南一線。但是車馬出行圖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北方和中原地區,北方主要以陜北、北京、山東等地區為主;中原主要以河南、四川、重慶等地區為主,還有其他地區也有不斷的發現,等待我們去研究和探索。

車馬出行圖是漢代壁畫中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我國漢代社會宗教文化信仰的重要史料,特別是到了東漢,壁畫上刻的車馬出行、儀仗、狩獵、天象和不同類型的動物圖騰等等,這些都刻畫在石頭和印在磚模子上然后制成磚塊,部分畫在墓室的墻壁的泥皮上。它們是漢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漢畫像磚和漢畫像石上以及墓葬的墻壁上都有古人的智慧在里面融合。

三. 陜西新出土四處車馬出行圖的分析與探討

1.陜北定邊郝灘東漢墓壁畫

郝灘東漢壁畫墓(圖一),位于陜西省定邊縣郝灘鄉四十里鋪村西北約1華里處。該墓的發掘是修筑高速公路時發現的,由于大型機械挖掘和施工人員的哄搶,壁畫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我聞訊急赴現場考察,已是面目全非的墓葬只剩一幅孤獨壁畫“車馬出行圖”和模糊不清壁畫痕(遺)跡與零碎的磚頭瓦片。案發后經過當地民警的追繳,繳回部分可移動文物,壁畫經過特殊技術手段加固被原陜西省考古研究所揭取,現藏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展示在陜西歷史博物館漢代展區[1]。原本鮮艷的色彩,經過氧化現在只有墨線比較清晰,其它色彩整體呈現灰暗,有的色彩已被消失。至于出土壁畫的色彩保護還待進一步研究。

該墓發掘于2003年4月至6月間,因修高速公路施工破壞及隨后盜掘活動而受損嚴重,墓葬中堆積了大量盜掘中涌入的沙土,骨骸被拖至墓門外,隨葬品僅發現有一件殘陶豆,壁畫亦因遭到一定的破壞與污染。

該墓道為直線洞室墓,斜坡墓道殘長15米,地表為沙丘,沙丘下為早更世紅土,紅土質地極為堅硬,故該墓洞室雖經劫難但任得以保存。壁畫即以紅土為底,上抹厚度不等的草拌泥,草拌泥上敖以綠色作為底色,然后以紅筆會草圖并以黑筆繪制完成,色彩主要有紅、綠、白、紫、黑、棕等。整個墓室雖都敖了底色,但耳室內未繪制圖案,其中南壁繪茶馬出行,頂部繪制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象為主的星相圖,但該圖內容與《史記天官書》并不吻合,其中部分的星宿未能辨識,此外還繪有仙人、巴蛇吞象等神話內容。

該墓缺少隨葬品,但作為郝灘墓葬群的一部分可以確定其年代為新莽至東漢早期。[2]

該墓出土的車馬出行圖為軺車,約高118厘米,寬176厘米,位于墓室東壁南部。為綠衣女主人安坐車中,黑衣男子御車前行,天空三只鴻雁一字飛行。[3]

隨葬品暫且不論,只述壁畫車馬出行圖。郝灘漢墓出土的車馬出行圖與以往出土的有明顯的不同就是壁畫底色值得我們思考與考究。壁畫的底色為綠色,綠豆的顏色,據我的推測是用陜北當地“綠豆”磨制而成的當做顏料涂用。另外該墓呈平列式構圖方式,這也是漢代墓室壁畫最基本的構圖方式之一,在車馬出行圖題材上也被屢屢使用,可參見山東梁山后銀山漢墓前室西壁下層壁畫、內蒙古鄂托克鳳凰山1號墓墓室西壁南段下壁壁畫、河南洛陽朱村墓墓室南壁中下壁畫等[4]基本相同的平列式構圖方式。郝灘漢墓壁畫的繪制藝術水平是目前所出土壁畫中水平較高的一組,對研究漢代美術史、美術考古學、喪葬等相關學科有著重要影響。

 

2.陜北靖邊楊橋畔東漢墓壁畫

   2005年6月,原陜西省考古研究所與榆林市文物保護研究所聯合對陜西省靖邊毛烏素的靖邊縣楊橋畔一村一取土場中的墓葬群進行搶救性發掘,(圖二)其中M1為東漢壁畫墓(25—220年),墓葬形制為土礦斜坡墓道磚室道,前室均為券頂,方向205°。

M1墓道位于墓室南側,東西量比較直,底為斜坡狀。上部高度殘長11.1米,地距上部現深3.32米。前室近方形,長2.37米、寬1.86米、高1.94米。條磚“人”字形鋪地,左右墻壁用磚錯縫平砌。后室長方形,長3.36米、寬1.54米、高1.7米。券頂兩層,內層為子母磚,對接券頂,外層為條形磚,橫向平鋪對接。條磚鋪地,左右及后壁磚的砌發同前室。墓葬被盜掘嚴重,僅出土4件陶罐、2件壺、1件灶、1件倉及3枚“大泉五十”。 [5]

壁畫遍布墓室四壁。壁畫有祥云、鹿車升仙、鶴車升仙、龜車神仙、龍車神仙、魚車升仙等。楊橋畔漢墓是定邊縣郝灘墓發掘后又一重大發現。其它出土文物暫且不論,就“車馬出行圖”而言,具有極為相似之處。其壁畫內容非常豐富,所表達的中心思想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內容反映的是墓主人在陰曹地府的生活情境;另一部分內容體現的是各路神仙引魂升天的過程,以此表現墓主人生命的永生。該墓壁畫現存于陜西省考古研究院。[6]

該墓壁畫車馬出行圖表現自然且生動,色彩運用豐富,與周圍的配景精密地結合在了一起,前有“導馬”,上有“祥云”,給畫面增添了豐富的內涵,馬駕車似準備前行,馬的前右腿剛好抬起,畫面生動至極,車上有穿黑衣冠者“墓主人”坐立,車廂為白色,車頂為華蓋,后有穿著白衣、黑冠者“隨從”。可以看出該墓墓主人是大戶人家。壁畫尺寸不詳。壁畫在出土時遭到民工施工一定程度破壞,因有施工工具的破壞的痕跡。壁畫明顯有模仿郝灘漢墓的“嫌疑”,二者有何聯系待進一步考證。從壁畫構圖、繪制風格上看是有“粉本”流傳。藝術風格上考究與郝灘漢墓壁畫一樣同為“軺車”,繪制時代應在東漢早期。我在周圍村莊走訪和農村生活的經歷,如目前還有在下葬時還有安放一些“鎮物”,如彩色磚、桃木、瓷罐等。漢代墓室繪制精美的壁畫也是與民間文化信仰有很大的關系。靖邊與定邊接壤,文化交流平凡,漢代更是交流活躍,我想也在墓葬風格上與之有很大的影響。當下出土發掘的車馬出行圖壁畫藝術就是鮮明的代表。我們可放開心懷想象漢代人們的文化心理。

3.陜北靖邊老墳梁東漢墓壁畫

老墳梁墓地位于陜西省榆林市靖邊縣楊橋畔鎮楊一村東側。(圖三)2007年7月至2008年11月,由于新建的太中銀鐵路擬穿越老墳梁地帶,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墓地進行了調查、勘探和發掘。老墳梁是一處單純的大型漢代墓地,僅在鐵路范圍內就發現墓葬近200座。[7]

在鐵路施工前對地表地質進行了詳盡勘察,在當地文物部門和人民群眾的大力配合下,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對陜北靖邊縣楊橋畔老墳梁漢代墓地群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為保留保存漢代美術遺存具有重要的參考依據,也是近年在陜北地區發現漢代墓室壁畫重要的成果,距定邊郝灘漢墓和該墓不遠處發現的楊橋畔漢墓壁畫“車馬出行圖”有著極其相似之處,甚至與關中地區的陜西旬邑縣百子村出土的漢代壁畫“車馬出行圖”也有關聯,這是為何呢?有什么關系?值得思考。具體待我們進一步研究給出可行答案。

老墳梁的地表為黃沙覆蓋,這里所有漢代墓葬均開口于表層黃沙之下,并打破表層沙土之下的其它沙層的硬土層,而墓室一般建在硬土層中。目前發掘的墓葬,均為斜坡墓道。墓室形制可以分為土洞墓,有的在墓室內繪有壁畫,繪畫題材主要有青龍白虎、車馬出行、歌舞宴飲、農耕生產、人物故事,以及駕鶴升仙等。[8]該墓保存較好,規模很大。重要的是該墓是長城陜北段乃至整個北方地區首次明確發現如此大規模漢代中小型墓葬封土圍墻基址。在墓道上畫有很大的房屋和院落建筑,在實地可以從M101墓室上明確看到,建筑規模大,保存完好,壁畫繪制有很多表現祠堂一類的建筑。從這組墓中可以看到當時陜北地區墓葬之上建造祠堂的風氣之盛,與人間生活、住宅建筑進行了巧妙結合。

除此之外,最有意義的就是墓葬中出土的車馬出行圖。該圖為軺車,比較輕便,易移動,靈活性較強,這是軺車最顯著特征。在陜北漢墓壁畫出土的車馬出行圖大部分是軺車,其它車種出土較少。

老墳梁出土的車馬出行圖為軺車:高109厘米,寬171厘米。位于前室西壁下層車馬出行圖的中部。為車馬出行圖場面。白馬駕駛著輕小便捷之車,挺胸舉首,雙目前豎,馬身挽具基本俱全,形象生動。御者頭戴黑色冠,表情嚴肅,端坐車上,一手執策,另一手握二轡(pei)[9]驅馬前行。車輪為墨色,車廂白色,車頂一黑色華蓋。車后跟從仆從,高髻,身穿淺綠右衽長袍,右手提包,與車通行。[10]

靖邊老墳梁出土的漢墓車馬出行圖壁畫與定邊郝灘漢墓、楊橋畔漢墓相比較而言,在形式上有所改變,馬鎮靜地站立,待出行做準備,我的推斷應是前面的粉本而“改編”,車為軺車。從畫面制作看具有一定的考究,畫面色彩豐富與郝灘漢墓壁畫車馬出行圖有可想象之處。詳細待考。

4.陜西百子村東漢墓壁畫

百子村位于陜西省旬邑縣百子村磚廠內。(圖四)2000年10月,磚廠于制磚取土時偶然發現。墓葬為長斜坡墓道、磚券前后兩主室、左右雙側室、平剖面呈“十”字之交大型墓葬,東北—西南走向,全場26米,墓室高4.5米。前室近方形,設穹隆頂。甬道較短,出口與斜坡墓道相接。整個墓葬施工細致,錯綜復雜用青磚砌成。壁面薄施灰綠色細泥地仗層,其上以黃、黑、白、紅、藍、紫等色彩平涂出人物、房屋、樹木、車馬、日月等。根據題榜得知墓主自稱“邠王”(邠(bin),地名,即今陜西彬縣),壁畫中還有其夫人畫像。故推測,畫中賓客應屬墓主生前親朋好友。

壁畫內容主要描繪墓主人生前奢華安逸富足的莊園主生活場景。車馬出行圖、樹下美人圖則展示了墓主人的郊游悠閑生活。該壁畫現藏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對研究繪畫技藝、漢代喪葬制度、陰宅裝修及豪紳巨富的生活研究提供了第一手可靠資料。[11]

旬邑縣百子村出土的車馬出行圖,為“軺車”:高40厘米,寬70厘米。位于后室西壁最北端的下部。馬首向南,駕雙轅,車輿有翻板扣合于輪上,車輿中間有一華蓋柄,馭手坐于后輿,戴冠,冠后黑書“王御吏”。[12]該墓室壁畫車馬出行圖中的馬,馬頭部向上仰,作嘶鳴狀,馬身與人的衣服為同一顏色,呈“朱砂”發紅黃之間的顏色。馬轅、車輪、車廂、蓬桿、冠都呈黑色,總體而言該壁畫色彩單一,但是又不缺少審美的魅力,快兩千年的歷史跨度,這些色彩仍然鮮艷,漢代文化藝術在上面依然彰顯著“大美術”、“大文化”、“大帝國”的威嚴,在民間也不例外。通過壁畫可以清楚地顯現出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狀態。至于旬邑縣百子村漢墓壁畫車馬出行圖與陜北三處車馬出行圖有什么關系?研究議題可以延續到大的社會環境當中。東漢繪制車馬出行圖繪制是廣為流傳的,可參見山東地區、徐州、河南、四川、陜北出土的畫像石與內蒙古和林格爾漢墓壁畫、洛陽古墓博物館、洛陽博物館藏漢代墓室壁畫,以及出土諸多的河南、四川地區的畫像磚藝術,“車馬出行圖”便是最大的表現語言。馬是漢代,乃至冷兵器時代的主要作戰、行軍、交通、運輸的主要工具,在人們生活中息息相關。我想在百子村出土漢墓繪制的車馬出行圖是與陜北、中原文化有聯系的,文化不是單一發展的,而是綜合社會各種因素發展而來的。可見旬邑縣百子村出土的壁畫藝術印證了我的這一想法。

三. 結 語

綜上所述,文化是傳承發展的,不能一概而論之,是相互融合,相互影響的。近年陜西新出土的四處東漢墓室壁畫車馬出行圖中,其中前三處出土于陜北定邊和靖邊地區,最后一處出土于關中渭北的旬邑縣百子村漢墓壁畫車馬出行圖,有可比較研究之處。繪制車馬出行圖壁畫是東漢墓葬墓室最為顯著的特征之一,也是東漢盛行厚葬觀的重要體現。壁畫的繪制與墓主人生前交流、活動有著密切的關聯。從全國范圍出土的墓室壁畫研究得出,主要體現車馬出行圖的有墓室壁畫、漢畫像石、漢畫像磚上,在全國各地均有發現,詳見徐州、山東、四川、河南等地出土的漢畫像石(磚、壁畫)。而陜北發現的漢代墓室壁畫中車馬出行圖較多(畫像石最多),以前(二十世紀)出土的漢墓壁畫不被人所為,尤其是對盜墓者而言,他們得手后把可移動文物帶走,壁畫無法揭取,反被遺棄或埋掉。我從目前所掌握的資料中得知,車馬出行圖的繪制是試圖以求得來世繼續享受人間的美好生活。

以上四處出土壁畫車馬出行圖有相互聯系,表現在文化領域和人們的藝術觀念,但在當時是有權勢的人家來塑造的,并不完全沒出土的漢墓都有繪制,只是個別的。可見通過美術理論和歷史史實相結合可繼續研究為什么要繪制車馬出行圖呢?研究漢代壁畫藝術,特別是車馬出行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美術與民俗藝術的價值。同時是漢代喪葬藝術和丹青藝術的研究有了可靠的第一手實物資料。同時為研究“絲路美術”將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作者簡介:高海平(西安中國畫院畫家、理論研究員,西安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師)

注釋:



[1] 2005年,由陜西歷史博物館和意大利文化活動和遺產部考古局主辦的“古羅馬&漢長安:東西方文明比較大展”在陜西歷史博物館展出,郝灘漢墓壁畫“車馬出行圖”參加了展出。

[2]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壁上丹青:陜西出土壁畫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1月,第47頁。

[3] 同上,第65頁。圖片注釋由呂智榮、張鵬程撰文,張明惠攝影。陜西省考古研究所,榆林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陜西定邊縣郝灘發現東漢壁畫墓》,《考古與文物》2004年5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研究所、靖邊縣文物管理辦公室:《陜西靖邊東漢壁畫墓》,《文物》2009年2期。孫大倫:《郝灘東漢壁畫藝術述略》,《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2006年(13輯)。高海平、張小琴:《陜北定邊漢代墓室壁畫車馬出行圖考察淺述》,《西安社會科學》2009年1期。高海平、張小琴:東漢壁畫車馬出行圖相關研究》,《唐都學刊》2009年1期。高海平、張小琴:《論東漢壁畫車馬出行圖題材及初步研究》,《西北美術》2008年4期。

[4] 關天相、冀剛:《梁山漢墓》,《文物參考資料》1955年5期;魏堅編著:《內蒙古中南部漢代墓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洛陽市朱村東漢壁畫墓發掘簡報》,《文物》1992年12期。孫大倫:《郝灘東漢壁畫藝術述略》,《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2006年(13輯),第272頁。

[5]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2008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調查發掘新收獲》,《考古與文物》2009年2期,第18、19頁。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壁上丹青:陜西出土壁畫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1月,第47頁。[美]巫鴻 著,柳揚、芩河 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北京:生活·讀者·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美]巫鴻 著,鄭巖、王睿 編,鄭巖等譯:《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北京:生活·讀者·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

[6]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壁上丹青:陜西出土壁畫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1月,第47頁。

[7]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2008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調查發掘新收獲》,《考古與文物》2009年2期,第19頁。

[8] 同上。

[9] 轡,即轡頭,駕馭牲口的用的嚼子和韁繩,鞍轡,按轡徐行。詳見《中華字典》,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7月,第372頁。

[10]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壁上丹青:陜西出土壁畫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1月,第172頁。圖片注釋由王望生撰文,王敏攝影。

[11] 同上,第114頁。

[12] 同上,第159頁。圖片注釋由尹申平撰文,張明惠攝影。